荔枝一日色变,两日香变,三日味变,从古至今,为了吃上新鲜的荔枝,人类可以说是努力了上千年,而如今我们可以轻松吃上荔枝,要感谢科技的力量。
“知道”(nz_zhidao)为你揭开这种中国最“矜贵”水果的神秘面纱。
(IC photo / 图)
从前有一种水果,人间美味却也人间娇贵,朝廷为了千里迢迢运送它,专门为官员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岗位。
马伯庸去年出版的新书,就讲述了一位长安九品芝麻官的故事,他绞尽脑汁,冒着丢掉性命的风险,调动所有资源,只为完成一项将它运逾千里之距,恭贺贵妃诞辰的艰难差事。
从前有一种水果,身价从数十一斤到千元一斤不等,甚至一颗卖出一套房子的价格。
在北京某大型超市内,它标价高达1049元一斤,放在极为精致的礼盒中打包出售,上架两天就卖空。更离谱的是,在2002年广州的一次水果拍卖会上,它以每颗1.2万元的底价起拍,最贵的一颗以55.5万元的价格成交,创造了当时最贵水果的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说常见也常见,说稀有也稀有,它就是荔枝,一种人类为之努力两千年的水果。
荔枝,想说爱你不容易
这是一种把采摘方法刻在DNA里的神奇水果。
荔枝在中国的古籍中最开始叫做“离枝”,西汉前期司马相如的《上林赋》写道:“隐夫薁(yù)棣,答遝(tà)离支”,大概的意思,就是形容荔枝的果实又大又圆,去皮之后又嫩又甜。也许是因为古人观察到这种水果非常容易腐坏,摘取时要连带着枝条一起,才能多保存些时日,于是他们选择了“离枝”这两个字作为它的名字。
千百年来,荔枝反复登上名人名家的作品列表,且不说杜牧那句妇孺皆知的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还有苏轼感叹的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,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荔枝在古代水果中的特殊地位。
资料显示,荔枝在中国的栽种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。《华阳国志》等史籍记载到,四川省宜宾市一带早在秦汉时期就盛产荔枝,根据文史学家李爵勋先生考证,广东省茂名市一带在东汉时期荔枝栽培业已经非常发达。
(四川街子古镇华阳国志馆。IC photo / 图)
不是说所有早期荔枝的品种都可以品尝,有的口味酸涩,有的极易损坏。为此,荔枝种植户在一代又一代的工作中不断尝试,通过杂交、优选等方式,培养出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十几个品种。
市面上最常见的三种荔枝是妃子笑,黑叶和怀枝,稍微挑剔一点的吃货,则会把桂味或者糯米糍荔枝,作为他们的首选。当然了,如果你出手阔绰,还有仙进奉,冰荔和挂绿可以选择,就是那个曾经拍卖出天价的挂绿荔枝哟。
上面提到的所有品种都产自岭南,原因不为别的,就是因为广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别适合荔枝的生长和种植。气候炎热,日照充足,雨量充沛,这里简直是荔枝的快乐星球。
广东省农业厅数据显示,2022年广东荔枝种植面积约408万亩,约占全国一半,是当之无愧的荔枝第一大省。而放眼世界,全世界每三颗荔枝就有一颗来自广东,“世界荔枝看中国,中国荔枝看广东”名不虚传。
贵妃都不敢想的美梦
俗话说,荔枝一日色变,两日香变,三日味变。荔枝虽然好吃,但上市时间很短,80%的荔枝都产于六月上旬至七月中旬,而且贮运过程中果实很容易发病腐烂。
在《长安的荔枝》里,荔枝使李善德为了让荔枝从岭南到长安快速、新鲜地送达,专门去荔枝园实地考察了这种水果的特点,设计出四条运输路线,还鼓捣出一套复杂的储存方法。
他把半青的荔枝连同枝干一起砍下,插放在双层瓮内层的泥土之中,细枝露在瓮外,待到枝节枯萎,就立刻摘下荔枝用盐水清洗,再加入了当时价值不菲的冰块,最终成功地让新鲜荔枝抵达长安。
问题是,这样的运输和仓储几乎可以用“劳民伤财”来形容,光是最后一次运输测试,就花了31020贯,还要砍掉大量新鲜的荔枝树枝。
现在,我们可以轻松吃上荔枝,要感谢科技的力量。一方面是物流运输和仓储能力在不断进步,一方面也有科研人员不断改进荔枝基因的功劳。随着冷链物流的完善,广东的荔枝搭乘飞机抵达北方城市,只需要短短两天,而荔枝基因测序的研究,将有助于延长荔枝产期,减少季节性销售压力。
(IC photo / 图)
当荔枝的生产和运输不再是个难题,民间吃货们就开始大展身手,通过五花八门的方法来品尝荔枝,有的人蘸酱油,有的人配辣椒粉,还有通过荔枝干之类的吃法,延长吃荔枝的季节。虽然夏季实现荔枝自由,但其他季节还是吃不到新鲜荔枝味。
说实在的,吃荔枝要是吃不出的新鲜味道,那还有什么意思呢?一直以来,广东荔枝产量很高,消费以鲜果为主,技术和设备的高要求导致荔枝产业开发难度较大,精深加工率过低。如何打开荔枝深加工局面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是广东荔枝走向世界前面临的难题。
王老吉率先做出大刀阔斧的尝试。去年,王老吉推出荔小吉系列产品,打响广东荔枝深加工品牌的“第一枪”,既用高科技保留了荔枝的鲜美,让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荔枝,又助力了广东荔枝产业,带动荔枝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。
鲜甜清爽的荔小吉产品不仅很快获得市场的青睐,也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的高度评价。他夸赞道:“荔小吉打破了人们对荔枝的固有印象”,“使广东荔枝产业呈现新活力、新气象”。
科技“接荔”,文化传承
在广州黄埔玉岩书院有一棵千年的古荔枝树,这棵树在明代曾遭遇严重的冻伤,失去半边枝干。时光荏苒,这颗古树通过嫁接技术,新枝丫和旧主干结出两种不同的果实,还在2021 奇迹地迎来了大丰收,结果100多斤。
一新一旧之间,体现的既是科技也是传承。
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。王老吉与华南农业大学、广东省农科院、中国科学院等紧密合作,开展“荔枝美白、护肤养颜活性成分的挖掘及功效评价研究”“荔枝活性成分的挖掘与功能评价”等产学研项目,挖掘荔枝功能价值。顶尖的研究团队,再加上王老吉生产工艺和装备的支持,荔枝产业的未来真是让人期待。
荔小吉之于王老吉,也不只是广东荔枝深加工产业品牌,还是传承广东荔枝文化的一张好牌。在2023年2月24日举办的广东荔枝精深加工产业大会上,王老吉携手冬奥吉祥物“冰墩墩”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设计了广东荔枝吉祥物“荔小吉”。
“荔小吉”拥有果冻一样的晶莹脸蛋,头上顶着红红火火的小卷毛,形象特别生动可爱,活像一个荔枝变成的好奇娃娃。就像曹雪教授说的那样,相信“荔小吉”的可爱形象,能够突破文化和地域的界限,向全球讲述广东荔枝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故事。
格局的大小,往往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,除了科技和文化,王老吉在产业发展方面也颇有远见和布局。
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(茂名)产业园已经正式投产,它拥有全国唯一能加工荔枝清汁的生产线,也是目前全国最大荔枝饮料生产基地。而建设中的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(汕头)产业园,将拥有两条荔枝灌装饮料加工生产线,预估年产值达到4.3亿元。
两个产业园在粤东和粤西互相呼应,在生产上联动协作,好像两颗耀眼的“双子星”,为产业链布局提供坚实的支持,也为广东荔枝产业发展照亮前行的方向。
没想到吧,小小一颗荔枝居然汇聚了多方的力量,在历史的进程中吸收发展,面目一新。
“嚼疑天上味,嗅异世间香”,曾经,唐代诗人白居易认为荔枝是高不可攀的天上美味,而今,平民百姓可以把荔枝吃个尽兴,吃个够。不仅是在鲜果季夏天,大家可以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,一年四季品荔枝的快乐也被荔小吉承包啦!
(推广)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