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关“香篮儿”一说,只是借了杭州城这一佛地的光。杭州寺庙最集中、最具规模的地方,就是在钱塘门外。于是,城里的人出去烧香,松木场下船的香客进城采买,一座钱塘门,一年中有大半的时间人流如织。
钱塘门外最热闹的香会位于松木场水岸通往昭庆寺的路上,店铺林立,旗幡连绵。此外,就是昭庆寺到灵隐、天竺一路,也是川流不息,摩肩接踵。明代张岱的《陶庵梦忆》说到“无日不市”的昭庆寺香会,有如下描些:“殿中边甬道上下,池左右,山门内外,有屋则摊,无屋则厂(临时搭的露天棚),厂外有栅,栅外有摊,节节寸寸。”以致“岸无留船,寓无留客,肆无留酿。”
这一盛景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,当年住在钱塘门附近的李叔同先生也提到过这次“春秋两季的香会”。说起李叔同那曲凄迷阴柔的《送别》,有一种说法是此曲是在钱塘门外构思的。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”歌曲写于1914至1915年间,这段时间正是先生自述“住在钱塘门附近”的日子。那一年,先生“久为失眠所困”,“常常一个人踱到景春园(今湖畔居一带)楼上,品一壶炒青,凭栏远眺”。夕阳西下,离愁别绪百感交集,思绪极度亢奋。“十里明湖一叶舟,城南烟月水西楼;几许秋容娇欲流,隔着垂杨柳。”先生的这一《悲秋》,与《送别》一脉相承。
钱塘门外(老照片)
钱塘门被重提是在日军占领期间。城内的日军以旧城垣为据,死守十个城门的口子。那时的钱塘门,早已无门可守。日军在今湖畔居附近的路口架起铁蒺藜,进出钱塘门关卡,就连祖辈在此的船民,都要定期打通行证。平民百姓进出卡子,一不小心就遭拳打脚踢,东西扣了,人就送进不远处的监牢。想来,城门与卡子,给人的记忆,总是以痛苦为多,这些许是这座城门被忘记的原因吧。
﹀
END
图文来源:杭州城建档案
杭州历史建筑微信平台编辑整理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