例如汉朝,历时超过四百年,国号“汉”起源于汉水流域的一个普通名称,逐渐成为朝代和民族的象征,得以世代传承,且影响深远。相比之下,秦朝虽统治天下仅十五年,但“秦”作为一个区域性国号在历史上依然具有非凡的地位,与齐、赵、楚、燕等长期存在的国家相比毫不逊色。秦国的区域性国号主要限定在潼关以西、秦岭以北及天水以西的渭水流域。类似地,孙权在江东割据,慕容氏在辽东割据,但他们都未使用“秦”作为国号。
西晋永嘉七年(公元313年),晋怀帝司马炽被前赵刘聪俘获并杀害,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、秦王司马邺在长安即位。司马邺虽继承了秦王爵位并掌握了大统,但其帝位的合法性依赖于晋朝正统,不可能自封为“大秦皇帝”,以避免重蹈秦朝“二世而亡”的覆辙。后世将司马邺视为西晋第四位皇帝(武帝、惠帝、怀帝、愍帝)。同时,前赵皇帝刘曜在后赵石勒的压力下,退守关中一带,其帝位正统性来自前赵政权,与秦无关。
东晋永和六年(公元350年),后赵石虎去世后引发内乱,氐族酋长苻洪有意割据关中,自称“三秦王”。早期的氐秦政权控制着黄河“几”字形以南地区、关中及陇西一带,其势力范围与嬴姓秦国的旧地相仿,五百多年的嬴姓秦国传统对氐秦政权形成自然的历史承接。苻氏出身氐族,不隶属于晋朝官僚体系,故其自立为秦王既合理也合法。
公元351年,苻洪的第三子苻健迁都长安,次年即称帝,建立了史称“前秦”的政权(351年—394年)。其孙苻坚是前秦的著名君主。370年,苻坚消灭前燕,统一中原,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秦朝似乎近在眼前,仅差消灭东晋。然而,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,前秦大败,政权迅速瓦解。
随后,前秦大将姚苌背叛苻坚,于386年占领秦都长安,开创了“后秦”政权。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“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”,正是描绘了417年刘裕率兵击败后秦的壮阔场景。姚苌背叛前秦却仍采用“秦”作为国号,原因深远。秦作为区域性国号拥有五百多年历史,姚苌的势力中心位于关中地区,使用“秦”国号顺理成章。同时,前秦苻坚被杀,但苻丕、苻登先后称帝,前秦法统依然存在。姚苌以秦王身份争夺前秦的法统,意在瓦解前秦军心。苻洪和姚弋仲在关中曾为争夺秦地展开火拼,姚苌沿用“秦”国号也表现了对其先辈的尊敬,意在完成祖业。
除了前秦和后秦,五胡十六国时期还有“西秦”政权,建立者为乞伏国仁。三秦分别由氐人、羌人、鲜卑人建立,西秦在区域实力上不及前秦与后秦,类似于意大利相对于古罗马帝国的地位。西秦主要割据甘肃兰州以东、天水以西地区,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均不及东晋的一个州(相当于现代省级行政区)。西秦政权存在时间较长(385年至431年),历经数代君主,虽影响有限,但仍保持稳定。乞伏国仁选用“秦”为国号,因其领地为历史秦国核心区域,使用“秦”极具合理性。乞伏氏怀有壮志,正如前秦苻氏、后秦姚氏一样,由小逐强发展为帝国。
在前秦、后秦、西秦互相争斗时,三者均自称“大秦”,互相贬低对方为伪朝,利用“秦”的名号增强军心士气。北魏时期,崔鸿撰写《十六国春秋》,为区分这三秦政权,按照时间顺序及地理方向,将苻秦定为前秦,姚秦定为后秦,乞伏之秦称为西秦。
除了五胡十六国中的三个“秦”,唐朝时期亦有一个“秦”政权。唐代宗大历七年(公元772年),朱泚掌控北方重要重镇幽州(今北京),后调往长安附近,被封为郡王,深得唐代宗赏识。唐德宗即位后,朱泚官拜太尉,四年后唐军哗变,德宗逃出长安。朱泚趁机在长安称帝,控制关中地区,国号“秦”,企图割据一方。
从当时的民心来看,唐朝尚未完全失去民众支持,安禄山叛乱虽大,但被平定,朱泚之乱显得较为微不足道。朱泚虽改国号为“汉”,但很快被部下所杀,狼狈收场。此后,“秦”作为国号便鲜少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